資優教育簡介

資優教育簡介

香港資優教育的目的

  • 資優教育應為優質教育的一環。
  • 全面發掘學生潛能,幫助他們追求卓越。
  • 為學生提供適切的教育機會啟發他們思考、培育他們的創造力及個人與社交的能力。

 

資優的定義

「資優」、「智能」和「才能」的定義,往往會隨時代、文化和社會價值觀的不同而改善,所以直到現在還沒有一個一致的定義。

 

教育統籌委員會第四號報告書參考美國的Marland Report (1972)所提出對資優的定義,採納以較廣闊的定義來界定資優兒童。報告書指出,資優兒童是指在以下一方面或多方面有突出成就或潛能的兒童:

 

  1. 智力經測定屬高水平;
  2. 對某一學科有特強的資質;
  3. 有獨創性思考---能夠提出很多創新而精闢詳盡的意見
  4. 在繪畫、戲劇、舞蹈、音樂等視覺及表演藝術極具天份
  5. 有領導同輩的天賦才能---在推動他人完成共同目標方面有極高的能力;及
  6. 心理活動能力---有卓越的表現,或在競技、機械技能或同體能的協調均有突出的天份。
     

由於香港採納較廣闊的資優定義,所以並不能以一次智力測驗的結果去評定學生是否資優。教育局鼓勵學校不單需要著重提升學生的學業成就,亦需培育在其他範疇,如藝術、運動、創意思維和領導才能方面的資賦優異的學生。教育局建議學校按校情和學生的特質,發展校本資優培育課程,以滿足高能力及資優學生的需要。

 


校本資優教育三層架構推行模式

 

根據教育局的三層架構推行模式,開展本校的資優教育培育計劃以照顧資優學生學習及情意需要。

 

 

第一層次﹕

A︰在一般課程加入高層次思維技巧、創造力和個人及社交能力等三大資優教育元素。

B: 在一般課堂按學生的特質實施分組教學、增潤及延伸專門性學習領域的課程內容。

第二層次﹕

C﹕以抽離方式在一般課堂以外進行一般性增潤課程(例如領袖才能訓練、創造力訓練等)。

D﹕以抽離方式在一般課堂以外進行專科特定範疇的延伸課程(例如數學、視藝等)。

第三層次﹕

E:為需要校外支援的特別資優學生提供個別化的學習安排(例如輔導、良師計劃、提早入學等)。

 

資優教育普及化普及教育資優化

   

「資優教育普及化」指在一般課堂中滲透資優教育的元素,以啟發學生思考、創造力及個人與社交能力,讓每個學生的潛能都有機會獲得培育,透過參與多元化並富挑戰性的課堂活動,使高能力或資優學生更投入學習,才華得以逐漸顯露。另一方面,我們鼓勵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運用適異性教學策略,如彈性分組、分層課業、錨式教學等,為在不同學習領域有較突出才能的學生提供較適切的課程,進一步提升他們在該領域的興趣和能力。

 

  「普及教育資優化」強調為已在班內表現突出的學生提供有系統的校本資優教育服務,例如開設各種類型的校本抽離式課程,讓他們在能力相若、志趣相投的同儕互動中進一步發展潛能。此外,學校更可在發展專科知識的同時,開辦情意教育、領袖訓練等課程來加強資優生在情緒、社交、價值觀等方面的需要,使他們能夠更全面地發展。

 

三層架構推行模式順應從「識別潛能」(第一層)到「發展才能」(第二及三層)的邏輯順序,同時亦包含了「資優教育普及化」和「普及教育資優化」兩個概念。

 


資優學生的特質:

 

資優生並不是擁有相同特質的一個群組,但他們卻有許多相近的特質。以下是一些資優生常見的特質:

 

認知特質

情意特質

創意特質

  • 早熟的語言能力
  • 非凡的專注力和
    記憶力
  • 超前的閱讀和
    理解力
  • 思考具邏輯性
  • 喜愛自主學習
  • 思考速度較快
  • 具異常的好奇心
  • 較早具備應用和
    建構概念的能力
  • 尖銳的幽默感
  • 感情強烈
  • 完美主義
  • 思想道德標準高
  • 具同理心
  • 較早發展內控信念和滿足感
  • 具領導才能
  • 對自己、別人及週遭環境的敏感度高
  • 精力充沛
  • 能夠容忍暗晦不明的情況
  • 有高度美感
  • 富冒險精神
  • 想像力豐富、愛做白日夢
  • 放射性思考能力強
  • 喜歡獨自工作
  • 具靈活性,樂於尋找解決問題的新方法

 

某些資優生在認識能力方面已發展到較高水平,但不一家意味著他們在情感或社交方面的發展會有同等的水平。反之亦然。同時,這些特質不一定會以正面方式呈現,它們也可能會以負面方式顯現,例如尖銳的幽默感可用來諷刺或攻擊他人;精力充沛的資優生可令課堂翻天覆地。這些行為的出現表示資優生可能在環境適應方面遇上困難,教師及家長必須給予適時的支援。

 

發掘孩子潛能

 

    孩子(特別是資優兒童)健康快樂地成長,學校和家長必須緊密合作,細心觀察孩子各方面的表現,鼓勵他們按其特質和興趣參與各類型的活動。建議參考由美國哈佛大Dr Howard Gardner提出的「多元智能」概念,用以發掘孩子的潛能。以下列舉資優兒童較常見和明顯的特徵,但不是所有資優兒童都會顯露這些特徵;而教師和家長觀察孩子所顯露的特徵時,須與其他同年齡的孩子比較,才有意義。

 

特徵

多元智能

建議活動

能言善辯言簡意賅

表達能力高

詞彙豐宙

能精通熟練地掌握聽講寫讀技巧

語言智能

朗誦、演講、辯論、廣泛閱讀、專題研讀、猜謎語、對對聯、創作詩詞、散文、小說及劇本等

主動探索事物的因果關係或邏輯關係

擅長抽象思維

邏輯數學智能

數學遊戲、棋藝課程、推理/邏輯思維遊戲、科學探索、實驗及發明等

能輕易掌握彈奏樂器的技巧

隨音樂有節奏擺動身體

能迅速記憶歌曲的旋律

辨別音調

音樂智能

攝影、繪畫、寫生、拼圖、製作立體模型、地圖、剖面圖及雕塑、設計迷宮等視覺遊戲、野外定向等

善於辨別方向

閱讀地圖及交通路線圖

欣賞平面及立體設計

精於記憶、描述、分析及統整視覺意念及圖像

空間智能

攝影、繪畫、寫生、拼圖、製作立體模型、地圖、剖面圖及雕塑、設計迷宮等視覺遊戲、野外定向等

平易近人

善於鑒貌辨色

觀察別人的感情、思想和行為

有領導才能

受人歡迎

容易結交朋友

善與不同年齡的人相處

人際關係智能

加強親子活動和家庭談話團、擴闊社交圈子、參與制服團隊、義務工作、小記者訓練、領袖訓練、文化交流活動、擔當朋輩輔導、研讀社會科學書刊等

了解自己的興趣和喜好

善於表達自己的情緒

喜愛反思日常事情

檢討、分析自己

提升自我以臻成熟

自省智能

寫自省自勵日記、自傳及網誌、參與探索自己興趣的活動、自我認識、自尊心、自我肯定及情緒管理等訓練、安排獨處靜思的時間並分享自省過程等

擅長一種或多種體育運動

肢體動作協調

反應靈倏

喜愛活動為主的學習方式

善於用動作等身體語言表達意思

身體動覺智能

參與體育活動、體操、功夫、舞蹈、默劇、雜耍、魔術等,抓緊學習、鍛鍊、表演及比賽的機會

熱愛大自然

喜愛天文地理

對農村或漁村生活有濃厚興趣

具環保意識

洞悉大自然生態規律

自然辨識智能

有系統地探究動、植物及大自然生態、替物種分類、野外考察、探索天體及天象、研讀自然科學的書刊、藉飼養動物、栽種植物、觀烏、掌握生態規律、探討人與自然的關係

 


潛能未展資優生

 

潛能未展資優生的定義

 

    資優生在學校的表現與他的一些實際能力指標,如智力、成就、創造力或觀察所得數據之間存在落差,便會引致潛能未展的情況。

 

自尊心低落

逃避困難

不喜歡上學

自覺不能成功操控自己的生活

不良的學習習慣

專注力欠佳

學習技巧欠佳

把成敗歸於外在因素

經常欠交功課

抗拒權威

對成績抱低期望

課堂上表現退縮或滋擾

 

照顧潛能未展的方法

 

    照顧潛能未展的資優生並無獨步單方。研究顯示,潛能未展的成因主要由三方面造成-學校、家庭及學童本身的問題。所以,要逆轉潛能未展的問題,必須從這三方面入手。潛能未展是經過學習而得來的行為(leader behavior),故此也可以透過學習而消弭。認識導致潛能未展的因素有助教師協助預防和逆轉問題。以下是Dr Sylvia Rimms建議利用「三方焦點模式」(Trifocal Model)的六個步驟。

 

資優學生潛能未展的問題

  • 評估:目的是要了解學生的興趣和強、弱項,找出潛能未展的原因,有助訂立合理的期望。
  • 溝通:與學生及其家長保持溝通,明白學生在家中及學校的情況,從而共同訂立改善行為的目標及計畫。
  • 改變期望:矯正學生過往錯誤或無助的想法,讓家長和學生都接受循序漸進的逆轉過程,鼓勵學生作出努力。
  • 認同的榜樣:為學生尋找合適的人擔任啟導者,可以是家長、兄姊、熟悉的老師或在其身處的社區或團體的領袖。
  • 糾正缺點:針對學生的不足加以改善,最常見的問題包括應試技巧、學習技巧、時間管理及自我監察能力等。
  • 改進誘導學生的方法:提升家長及整體教師對各類型的潛能未展資優生的認識,從而懂得運用適切的技巧和讚賞學生的方法。

 

個案處理及轉介

    資優學生可能因種種原因與自己、週遭的人或環境產生不協調,如人際關係的不和諧、因學習障礙的影響而未能發揮應有的潛能、又或對自己所定下不切實際的期望而感到很大壓力等,均會導致情緒不穩、失控行為或精神健康等問題。若然老師或社工已與家長展開補救性計畫,但學生的問題持續,校方便需考慮進一步的轉介。處理有學習或行為問題的資優學生時可參考以下程序:

 

  • 家長或教師發現資優/高能力學生的學習受某些情意問題/學障影響
  • 家長及科主任教師/班主任會面了解個案
  • 協商介入個案方案
  • 介入個案方案奏效>成功解決問題
  • 介入個案方案不奏效>引進學校輔導人員的協助(包括學生輔導主任、駐校社工)
  • 對學生的個案作進一步的評估及擬定介入方案
  • 介入個案方案仍不奏效>學校或辦學團體未有提供心理服務>經學校學生輔導人員轉介至區域教育服務處教育心理服務
  • 轉介至駐校或辦學團體提供的教育心理服務